在常州人的年俗里,过了腊月初八,就到了俗语讲的“年三夜四”。馒头、团子是本地人新年必不可少的食物,它们不只代表着新年的滋味,更是家味、故乡味。
我国的手工团子前史悠远持久,不同地域的制造的进程和口味各异。南边区域的团子品种十分之多,从白团子到青团,从豆沙馅到鲜肉馅,制造流程与工艺愈加精密,口味也更为丰厚。“小时分新年,家家户户围坐在一起包团子、蒸团子,待灶台上冒着热气出锅的那一刻,年味也就飘散出来了。”家住南夏墅大街南淳家乡的李香萍是名80后,从小就喜欢吃团子,在她看来,团子不只是食物,更是一种文明的传承和连续。
怎么把做团子的老手工传承下来?李香萍的公公婆婆做大米生意,每到丰盈季,一家人都会选择一批优质的糯米,然后加工成米粉。米粉团在手中搓揉,一手托底,一手打边,构成相似小碗的形状,然后装入馅料,再一阵揉转,底部平整、上部圆润的团子就做成了。其间,青团用的是野生苎麻,这个在夏天早就预备好了,通过加工将其揉在米粉里,未蒸前碧绿可人,蒸熟后则变成碧绿碧绿的,咬一口,青团特有的淡淡青草香在唇齿间环绕,加上清甜的豆沙馅进口即化,真是耐人寻味。
腊月蒸馒头,涵义一年好运连连、日子欣欣向荣。眼下,武进各地的馒头加工店也迎来了一年中最忙的时分。
记者在洛阳镇马鞍村的一家馒头加工店看到,4名阿姨揉面、装馅、包馒头,忙得如火如荼。负责人梅解红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,她和记者说,做馒头跟做糕团不同,需求通过搅面、发面、揉面等十多道工序,一套流程下来要花近2小时。八笼一蒸,一次120个包子,梅解红的店里每天能够蒸出近2000个馒头。包子用的馅料大多选自田头的青菜、萝卜、荠菜,猪肉选用的是黑猪肉,都是连夜加工出来的,“咸的有三丁肉馅、萝卜丝肉馅和荠菜肉馅,甜的有豆沙、芝麻馅等,接近新年,每天要请七八个辅佐做到晚上11时。”
在蒸好的馒头上点上红点,涵义着隆运当头。热腾腾、白茫茫的蒸气氤氲,馒头的香气飘散开来,人们脸上的笑脸绽放着,年味也越发稠密起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