粽子具有多子多福、功名得中、光宗耀祖的涵义。由于“粽”和“中”读音附近,吃粽子取了“功名得中”之意,明清时期参与科举考试的秀才都要吃家里包的“笔粽”,为了讨个好彩头;其次是九子粽,送人有多子多福的意思;最终,吃粽子是为了留念巨大的爱国诗人屈原。
端午食粽,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习俗。粽,即“粽籺”,俗称“粽子”,属“籺”的其间一种。“籺”是逢年过节时用来拜神祭祖的贡品,籺有许多种类,不同的节日会做不同的籺,做籺拜神祭祖是古俗。粽的首要资料是稻米、馅料和箬叶(或柊叶)等,其花样繁多。
粽子在晋代正式成为了端午节的节庆食物。南北朝时期呈现杂粽,米中掺杂禽兽肉、板栗、红枣、赤豆等,种类增多,粽子还用作往来的礼品。到了唐代,粽子的形状呈现锥形、菱形。宋朝时,已有“蜜饯粽”,即果品入粽。明清两代,粽子成了吉利食物。听说,那时凡参与科举考试的秀才在赴考场前,要吃家中特意给他们包的“笔粽”,姿态细长很像毛笔,谐音“必中”,为的是讨个口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