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十四年的食品生产历程

坚持自信、高效、诚信、创新的发展宗旨,锐意进取,不断发展,始终进步。

食品代加工模式,让我们的团队走向全国!

全国客服热线: 0511-86893888

手机官网二维码

微信二维码

CLOSE

一只蜉蝣名叫“苏轼”

发布者:粽子 发布时间:2025-04-21

  24岁的郑徐弘毅是发现者,也是命名人。他是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一年级学生,首要研讨蜉蝣目昆虫的分类。

  两年前,他在湖北监利的长江边,拿着网抄捞了整整两天后,在傍晚时捕获了一只从没见过的无爪蜉稚虫。这是国内发现的第二种无爪蜉,也是初次在长江干流发现的无爪蜉物种,他为之取名“苏轼无爪蜉”。

  有网友觉得这是对古代文人的不敬。但在郑徐弘毅心中,这是一场跨过千年的缘分。公元1082年,北宋文人苏轼在月夜泛舟游长江赤壁矶后,咏出“寄蜉蝣于六合,渺沧海之一粟”。近千年曩昔,一位生物学学生在长江中发现了深藏水底、羽化后浮出江面、时刻短存活的新蜉蝣物种。

  “虽无法考证古今蜉蝣称号的意义是否共同,但这句话把这一类群的中文名留在了人们的脑海中,为了留念这点缘分,咱们将该新种以‘苏轼’命名。”郑徐弘毅说。

  在这位探究昆虫分类六年多的生物学博士生眼中,新发现的这只虫子是“最心爱的蜉蝣”。

  存活在水中的低龄期稚虫,身体短短的,肥嘟嘟、毛烘烘,它的头部简直是扁的,有三对足,但爪现已退化,因而只能生存在细腻的沙子或淤泥中,靠着足辅佐前行。

  榜首次见到它是在2019年。武汉水生所找到郑徐弘毅的导师周长发教授,供给了一枚在长江中发现的无爪蜉标本。这是他们进行长江底栖生物查询时,用采泥器拿到的。

  2023年2月,他和一位本科同学来到湖北监利的长江干流,找到一片简单收集活体蜉蝣的沙滩。

  沙滩一望无际,有几公里长,走到水边也要花十多分钟,郑徐弘毅心里没底,“假如这个种的密度不高,接下来彻底就是在难如登天。”同学在岸边帮他看着东西,郑徐弘毅穿着水裤下水,用抄网挖起沙子,一点点地寻觅。

  2023年年头,湖北监利,发现无爪蜉的长江边,江滩连绵几公里长。 受访者供图

  第二天行将完毕,郑徐弘毅简直没了决心。落日洒在积雪的江滩上,江水越来越冷,捞起最终一网沙子,他拿着抄网往岸上走,近岸时,江水正好把网兜里的沙子过滤得差不多。

  郑徐弘毅赶忙把它放到盛有酒精的小药瓶里,做成标本。这只稚虫给了他们继续下去的决心,2023年,他和几位同学三次前往那片沙滩,带回了一些活的稚虫,在实验室养殖。

  在生物学研讨里,羽化是一个昆虫进化阶段的学名。其实,蜉蝣的寿数并不算短,一般是几个月到一年,有些甚至能活几年,但它们终身大部分时刻都日子在水下。羽化后,无翅的稚虫变成长出翅膀的成虫,从此脱离水底日子,交配、繁衍,之后死去。

  跟着稚虫一同被带回实验室的,还有塞在郑徐弘毅书包里的32斤江沙,作为这些虫子们新的栖息地。

  三个月后的一天早上,他发现,一只死去的雌虫静静地趴在养殖缸的水面上。他们总算获得了榜首个有翅阶段的标本。这只雌性亚成虫的翅脉软,飞翔才能不强。

  新发现昆虫物种大多由发现者命名,郑徐弘毅决议给这种无爪蜉起名为“苏轼”。元丰五年(公元1082年),苏轼在旅游长江湖北段的赤壁矶后写下《赤壁赋》,这儿也是该物种的散布区域。

  在昆虫分类学中,用人名给新发现的物种命名,是一种遍及的方法。它常常是有重大奉献的长辈、为学术研讨供给很大协助的亲朋或者是新物种的收集者的姓名,算是一种“问候”。

  比方,在《国际生态学》2021年刊登的一篇学术文章中,一种在四川发现的叉襀科新物种正式以胡歌、古天乐的姓名命名为“胡古叉襀”。文章的摘要说到,这是为了感谢两人对我国西部山区环境保护与根底教育事业的奉献。2012年,澳大利亚科学家把新发现的一种稀有牛虻命名为“碧昂丝”,这种牛虻身段曼妙,下腹部布满着金黄色细毛,研讨人员描绘其为“苍蝇界古往今来榜首天后”,因而用命名向流行音乐天后碧昂丝问候。

  2024年,郑徐弘毅为榜首作者、介绍新发现物种苏轼无爪蜉的论文宣布。本年2月12日,我国昆虫学会昆虫分类区系专业委员会发布了“2024年度我国十大昆虫新物种”名单。其间,苏轼无爪蜉成为名单上的榜首个新物种。

  郑徐弘毅没太介意这些。他用苏轼来命名,本是想着在几重缘分之下,表达对苏东坡先生的敬意,“我没有抱着炒作的心来起这一个姓名,但经过争辩能让我们探究到这个物种,也算一种科普了。”

  和在网上引起争议不同,苏轼无爪蜉的呈现,却是让昆虫圈子里的同行眼前一亮。不过,这首要也不是由于姓名,“而是由于这个物种自身形状独特,并且是在长江干流发现的。据我了解,现在在长江中下游干流发现的大型蜉蝣品种只要大约3种。”郑徐弘毅说。

  参加这次“2024年度我国十大昆虫新物种”评选的,还有郑徐弘毅之前发现的无常鲎蜉。

  他早就对鲎蜉科的昆虫期待已久。形状独特、高稀有度、习性奥秘的鲎蜉科成虫,此前在亚洲尚未被发现和报导。

  2022年,郑徐弘毅和同学们在云南怒江进行本科毕业收集大作战,在一个服务区歇息时,他注意到灯下草丛里,一只四节蜉被困在蜘蛛网上。他的师兄在蛛网的对面,也看到了相同的物种。

  “不会是鲎蜉吧”,郑徐弘毅信口开河。另一个同学用相机把它拍下来,几个人盯着显示屏,扩大再扩大,细心研讨。

  他们看到了这只虫子有呈扇面状、无横脉的前翅翅脉,以及一对后翅。他们承认,这是一只鲎蜉的成虫。

  所以,几人原地架灯,诱捕其他鲎蜉,但一向比及清晨也没有收成。早上6点左右,他们看到周边有一些新鲜的鲎蜉尸身,估测鲎蜉或许在后深夜羽化,所以决议改动诱捕时刻。

  第二日,500瓦的高压汞灯从清晨四点一向亮到了东方渐白,清晨6点左右,几个人盯着灯下面的白布,忽然,一些身长3毫米的小虫落在了他们眼前。

  短时刻内,先是一群白色的小精灵忽地占据了灯诱布,在上面张狂地旋转、打滚,蜕下一层皮,然后躺倒在地上,走向生命的结尾。在上百只白色鲎蜉中,有两三只黑色的稍大鲎蜉在天亮时缓不济急。

  一开始,他们认为那是两个物种,后来查看发现,它们分别是雌虫和雄虫。郑徐弘毅和同学们恶作剧说,这两个色彩像民间传说中的“是非无常”,所以,他们给这一新物种起名“无常鲎蜉”。

  他的学术研讨会集在昆虫分类学,包含物种称号的校对、发现新的物种、了解不一样的物种间的联系等,现在,他现已发现了十多种新的昆虫物种。

  一年中,他有多半时刻在户外,跟标本和活体打交道,这对他来说是极大的趣味。郑徐弘毅从小就喜爱动物,尤其是形状多变的昆虫,例如头上有对角的锹甲,“长得英俊,好玩”,是他心里特别的存在。

  平常出门,他总留神调查蜘蛛网、花、树叶、草丛还有石头,这一些当地或许藏着各式各样的小虫子;家里的窗台也不能放过,由于这儿总有苍蝇、蚊子、甲虫、蝴蝶等昆虫的尸身;灯更是常常带来惊喜,趋光性比较强的甲虫、蛾子是光影的常客。

  郑徐弘毅会随身在包里带着相机和小玻璃瓶,遇到虫子,就把它们装进去,带回实验室研讨一番。

  比方苏轼无爪蜉。在滚滚东流的长江水中,它深藏在某段河流的底部,是生态系统的重要一环。

  一年内的几天里,布满在河底的小虫子们,会会集羽化、交配繁衍,然后再堕入一整年的沉寂。

  羽化季的蜉蝣有时铺满河面,或被灯火招引,铺满桥梁和路途,成果河流上的壮丽一幕,郑徐弘毅称之为“长江飞花”。

  他在描绘这一场景时写道:人们对蜉蝣的印象是“朝生暮死”,苏轼无爪蜉的生命则或许是按分钟核算。每一年的某个时刻段,在晨曦微露,抑或日落西山之时,它们的身躯会布满江河,成果一场鸟和鱼类的盛宴,然后又瞬间消失不见,如同从未产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