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间焰火气,最抚凡人心。广西云-广西日报特别推出“广西焰火”专栏,记载焰火人生里普通者的故事。第三期“年味一道菜”系列报道,带您走进广西14城,探寻各地最具特征的年味菜,感触深藏在八桂人家的焰火温情。
2月1日,正月初四。上思县思阳镇华加村对河屯,晨雾还未散尽,壮家的吊脚楼里,已悄然充溢出竹叶蒸年粽的糯香。
不知是谁家灶房飘出酸笋炒田螺的浓香,混着芭蕉叶包五色饭的蒸汽,把整个村巷滋润得又黏又暖。远处偶然传来噼里啪啦的鞭炮声,春联上“那粮满仓”“春满人间”的祈愿在晨光中分外夺目,处处洋溢着浓浓的年味。
“一田种糯遍垌香,一家蒸糯全村香。”在十万大山温顺的怀有里,上思香糯宛如山间精灵,洁白如玉、香气浓郁,孕育出了代代传承的美食——上思香粽。
每当新年,那缕缕粽香伴随着浑厚年味,悠悠飘扬,穿越时空,充溢在村落之中,将人们带回了那个充溢诗意的年代。
洗净的柊叶、煮过的箬叶、浸泡过的香糯、腌了一夜的五花肉、脱了壳的绿豆……71岁的乡民黄竹运弯着腰,细心地摆放着食材。前两天,几个年轻人和她约好,要来学包粽子。
在上思,香粽不只是一种食物,更是文明的传承。端午、新年时,上思县的巨细寨子都会粽香四溢。一家人围坐,大人包着香粽,聊着家长里短;孩提们在一旁打下手,竖着耳朵听父辈讲香粽的陈旧传说。
香粽的故事,能追溯到千年前,传说十万大山深处住着一对母子,母亲疼爱农忙的儿子,就用竹叶包上糯米,再添些山间野味,蒸煮成香粽。儿子吃后容光焕发,劳动更有力。从此,香粽就成了上思公民勤劳与才智的标志。
现在,上思香粽串起悠悠年月,包裹着韶光的回忆与新春期盼,成为当地人新年团圆饭必不可少的一道甘旨。
“上思香粽,巨细、形状像板凳,也叫板凳粽,涵义团圆、美好。”年轻人到齐后,黄竹运开端手把手演示:在碧绿的柊叶上铺几层箬叶,顺次均匀地铺上糯米、绿豆、五花肉、绿豆,再压上一层糯米,最后用箬叶和柊叶盖住、压实……
黄竹运双手灵动,一缠一勾,巧手翻飞,动作行云流水,似乎不是在包粽子,而是在串联曩昔与现在。眨眼间,大年粽就被包得结结实实,方正有型,活脱脱一个小板凳。
每年新年,当地人都会带上一对板凳粽走亲访友。新媳妇婚后第一个新年,婆婆会做板凳粽让新婚夫妇带回娘家,由娘家人分给亲属;娘家人则以糖糕作为回礼,让女婿带回去分给自家亲属。这一来一回,传递的是重情重义,寄予的是两家人对新人美好生活的祝愿。
当天,黄竹运包了80多个板凳粽,她想让每一位来家里做客的亲朋好友都能尝到。对她而言,每年新年包香粽,是与家人朋友分享年味,更是情感的连续。
“用柴火煮,才干煮出正宗上思板凳粽的滋味。”黄竹运介绍,煮粽子考究火候,大火煮开,转慢火煨8个小时左右,中心还得翻面换煮,这样才能够确保粽子熟透。
“出锅啦!”黄竹运和家人们一会儿围过来。剥开粽叶,油光闪亮、晶莹剔透、赋有弹性的香粽映入眼帘。家人用筷子把香粽夹成六七片,分而食之。等候良久的孩提们力争上游夹起肉多的那块,趁热咬上一口。
竹叶的幽香、糯米的软弹、绿豆的清新、猪肉的鲜美,交织成一种共同的甘旨。“好吃,这个年过得真高兴!”香粽软糯咸香的口感,让家人们脸上满是满意。
当粽香在空中飘散,每个归乡游子心底的乡愁都得到了安慰。这滋味,有幼年的欢喜,有情面的温暖,有怀念的漫长,更有年月静好的期许……在快节奏的年代,上思香粽似一首陈旧的诗篇,浅吟低唱,让人们在粽香中寻得美好的滋味和心灵的归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