除了赛龙舟,吃粽子也是必不可少的端午风俗。不管是甜是咸,都是节日里不可或缺的一口甘旨。在绵长的历史长河中都呈现了哪些粽子?现在各地的粽子又有了哪些新花样呢?
早在春秋时期,就有了粽子的雏形“角黍”,是用菰叶包黏米做成牛角状,首要用作祭祀。到了晋代,人们开端将各种食材包裹其间。南北朝时期,粽子里呈现了肉、板栗、红枣、赤豆等等。到了唐代,糯米替代了黍米成为包粽子的首要的组成原资料。宋代的粽子里,除常见的枣、糖,还加入了松栗、姜桂、胡桃等资料。时至今日,全国各地粽子的品类和造型现已是形形色色、各具特色。
这样的粽子,造型是否很像一艘龙舟呢?在广西贺州市昭平县仙回瑶族乡古盘村,乡民们将提早准备好的黄茅草平铺在簸箕上,放入浸泡好的糯米,包裹成龙舟形状,再放入大锅中渐渐蒸煮。煮熟的黄茅粽表皮由绿色变为黄褐色。
除了新颖的造型,有些当地的粽子还带有丰厚的色彩。端午节,贵州省台江县的苗族同胞有制造“彩色姊妹粽”的传统,他们收集当地的南烛木叶、姊妹花等花草树叶,剁碎后提取植物的天然叶汁和糯米充沛浸泡,构成黑、红、黄、紫、白五种色彩,而得名“彩色姊妹粽”,涵义日子多姿多彩。
粽子不仅是舌尖的滋味,更是家园的滋味。每当端午,台北南门市场都会掀起粽子购买潮。这家“南园”老店出售湖州粽,保存地道的江浙口味,在台北现已运营了将近六十年。
台北南门市场商家蒋女士称:“咱们都是中国人,咱们便是从阿太,像这样一直交到我奶奶,再交到咱们手上,咱们都是十分坚持传统的口味。”
牛角粽、浮屠粽、螃蟹粽,还有长龙粽,小小粽子包裹着阅历千年而一脉相承的民间传统文化,也包裹着古往今来中国人骨子里的浪漫情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