阴历七月十五日,道教称为中元节,释教称为盂兰盆节,民间俗称鬼节、七月半。虽然这个节日有着稠密的道、佛两教颜色,但中元节的开端来历,却带有深入的儒家印迹。
关于中元节的来历传说,很可能是源于一个祭祖的节日,西汉董仲舒《春秋繁露》:“古者岁四祭……春曰祠、夏曰礿、秋曰尝、冬曰蒸……尝者,以七月尝黍稷也。”古人在阴历孟秋七月作物老练时,奉上新收成的瓜果蔬菜和黍稷等谷物粮食,谓之“秋尝”,又称“荐新”“尝新”,即秋天让先人尝新之意。
原先“秋尝”祭祖的时刻并不一定是在七月十五,后来因为释教和道教的介入,才固定在此日。
据《佛说盂兰盆经》的记载,盂兰盆(ullambana)是巴利语中的乌兰波纳。“盂兰盆”的意思是用来救“倒悬苦楚的器物”,后来“盂兰盆”衍生为用盆子装满百味五果,供养佛陀和僧侣,以解救入阴间的磨难众生。
释教这个节日大多是在寺庙团体做盆供祭祀。魏晋南北朝之后,这个节日就跟着释教的遍及开端广泛盛行。
几乎在同一时期,道教也将七月十五作为节日命名为“中元”。在道教国际里,构成国际万物的根本元素是天、地、水“三元”。构成道教崇奉的神即天官、地官、水官“三官”,别离主管赐福、赦罪、解厄事宜,其诞辰别离为正月十五上元、七月十五中元、十月十五下元,是为“三元日”。
上元天官赐福、中元地官赦罪、下元水官解厄。据《修行记》记载:“七月中元日,地官降下,定人世善恶。道士所以日夜诵经,饿鬼囚犯亦得摆脱。”现已故去的先人会在中元日回人世,看望子孙后代,其他孤魂野鬼也会出来捣乱。中元节被称为“鬼节”,正是由此而来。
人们为免遭意外,要在中元节祭祀先人,焚烧纸钱,既表达孝心,也给孤魂野鬼少许安慰,交换人世日子安定。道教地官赦罪崇奉,遂演变为中元节祭祖孝亲的节俗。
中元节是儒释道三教合流的缩影,这样的一个进程以魏晋为起点, 隋唐时到达鼎盛,呈现了儒家秋尝、释教盂兰、道教中元并行的奇特现象。
《唐会要》载:“(唐代宗)大历四年(769)十三日敕:七月十五日前后各一日,宜准旧例度假。”七月十五日有三天度假,此为盂兰盆节的日子,宫殿对该节日的注重程度可见一斑。
史籍留下的许多记载也证明唐后期此节遍及实施于民间。如陈元初《忆长安·七月》云:“绣毂金鞍无限,游人处处归迟。”诗文描绘了节日狂欢的场景,门庭若市,川流不息,其富贵喧嚣以至于游人归迟。唐今后,这个节日的宗教颜色逐步淡化,从宗教走向风俗,节日颜色趋近清明节。
版权声明:凡注明“来历:我国西藏网”或“我国西藏网文”的悉数著作,版权归高原(北京)文明传达有限公司。任何媒体转载、摘编、引证,须标示清晰来历我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,否则将追查有关规定法律责任。
E-mail: xi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:京(2022)0000001